经济结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是否健康高效、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保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即将开始的“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党中央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规律、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两年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大变革时期。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增长模式和发展格局深刻调整,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同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明显,增长动力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结构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制造业质量不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这些结构性问题不仅制约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而且会直接影响“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只有紧紧抓住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以及科技创新加快的重要契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有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扩大应对外部变化的回旋余地,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尽快使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平稳较快增长轨道,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为“十二五”及更长远时期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开辟广阔道路。
调整经济结构,要立足扩大内需,有效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实现总需求结构的调整。要努力保障就业,加快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增强内需消费基础。要完善消费政策,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消费环境,不断提高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积极引导住房、汽车消费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着力扩大中低收入群体消费。
调整经济结构,要把城镇化发展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科学有效地拓展内需空间。要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加强城镇化发展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引导好要素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聚集和城市群、城市带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与城市布局。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覆盖范围。要大力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统筹协调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有效提高城镇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调整经济结构,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加快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大力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调整经济结构,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与效益。要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做到出口与进口并重、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在继续提高沿海和中部地区开放水平的同时,积极推进沿边地区和西部地区开放,促进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进步。
调整经济结构,要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显著提高技术要素的水平和供给保障能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技术开发,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把人口压力积极转化为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优势。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涉及需求、产业、生产要素、城乡区域等诸多方面,是对经济结构的全方位调整,涉及面广,任务繁重。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主攻方向,紧密结合实际,扎实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