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明确指出我党所处的历史阶段和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3、明确指出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强调"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
4、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党和国家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报告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经济实力大幅提 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建 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
5、明确提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6、作出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的重要论断。
7、突出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8、用三个"铭记"高度评价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卓越贡献。报告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
9、用"三个最"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作出新概括:"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10、明确作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断。强调"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11、用"十个结合"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报告指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12、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4、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15、提出了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断。
16、强调了新的发展阶段的指导思想。报告指出:"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7、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定位。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8、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根据及现实依据。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9、深入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0、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21、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22、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强调"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23、明确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24、明确提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报告指出:"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5、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新思路。报告指出:"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26、明确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写进党的报告。
27、全面论述了统筹多种重大关系,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摆上了重要位置。报告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28、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个要求"。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强调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29、提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30、强调要"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31、阐明了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系。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32、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报告指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3、首次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
34、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突出了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35、明确提出到二0二0年要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报告指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36、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报告指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要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37、用"五个成为"对二0二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美好前景进行了具体描述。到二0二0年,"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38、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项战略方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39、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40、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41、强调要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报告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42、强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43、用"三个转变"明确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思路。报告指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44、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45、明确提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思路。
46、明确提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报告指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47、提出"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新要求。
48、强调要"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49、提出"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新思路。
50、强调"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51、明确指出要"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
52、强调要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报告指出:"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53、强调"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54、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重要论断。强调"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55、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方向。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56、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报告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7、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58、"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59、明确要求"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
60、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新思路。
61、首次提出"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62、提出 "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的新思路。
63、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指出:"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64、首次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写入党的报告。
65、明确提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的新思路。
66、提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67、明确提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68、明确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69、做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的新概括,并进一步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报告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70、明确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71、明确要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报告指出,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72、明确提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的新要求。
73、提出了"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的重要论断。
74、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指出:"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75、党的政治报告第一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概念。
76、明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77、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78、明确提出"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79、提出了"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的新思路。
80、提出"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81、明确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82、明确了社会建设的总要求,并提出20字方针。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83、首次提出"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84、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思路。
85、明确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86、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的新思路。
87、提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的新要求。
88、提出"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
89、突出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90、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新思想。
91、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92、明确了社会保障体系结构。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93、提出要"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
94、提出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报告指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95、明确提出"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96、提出了"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的号召。
97、明确提出了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新思想。报告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98、强调 "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
99、在党的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深入进行军队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100、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新阶段军队建设的新要求。报告指出:"坚持科技强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101、首次提出要"逐步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
102、首次提出建立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报告指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103、在党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课题"。报告强调:"加强内地与香港、澳门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积极支持香港、澳门开展对外交往,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预香港、澳门事务。""伟大祖国永远是香港、澳门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
104、第一次提出"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 "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105、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106、首次提出"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
107、用四个"决不" 进一步表明了党对处理台湾问题的坚定立场。报告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108、对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109、提出了"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的新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
110、明确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内容。报告指出:"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111、明确作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重要论断。
112、向世界表明"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113、明确提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报告指出:"我们将继续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
114、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思想。
115、明确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主线、要求和重点。报告提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116、明确提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117、提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报告指出:要"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118、突出强调"以加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影响和带动全党,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119、明确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120、第一次用制度的形式固定"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
121、强调要"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122、明确提出"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
123、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124、强调"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报告指出: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125、向全党同志发出了四个"一定要"的号召。报告指出:"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团结,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提供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