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试题中心 -> 语文试题 -> 试题内容
  • [ 收藏本页试题 ]
  • 初中语文比较阅读训练(二)

    试题作者:admin    试题来源:本站收集    试题栏目:语文试题    收藏本页
      

    甲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_______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_________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_____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乙 ______在京都东大门的三元桥,又别具风格,开阔、舒展、豁亮。尽管三环路、机场路、京顺路三路在这里交会,它却没有偏重往立体发展,而是向宽广铺开,路向八方放射,桥向八方伸展,气势宏大。桥开阔舒展,绿化设施也开阔舒展。总面积达7.5公顷,布置成圆形、矩形等几何图形的四座街心公园里,________有松柏,_______有鲜花,______着雕塑,_________着坐椅,俨然一座立体花园。

    1.甲段所在文章的文体是________,乙段所在文章的文体是_______。

    2.将下列词语归位于文中空白处。

    A.矗立 B。栽 C。推崇 D。置 E。欣赏 F。立 G称赞 H。植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 甲乙两篇说明文都对“桥”进行了准确的说明。        (  )

    B.  甲乙两文的第一句都可作为全段的中心句。          (  )

    C.  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叙述、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     (  )

    D. 甲乙两文都写出了桥的形式优美、结构精巧。         (  )

    E.  甲文的主要内容可是概括为:卢沟桥早就闻名中外。      (  )

    F.  乙文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元桥开阔、舒展、豁亮。     (  )

    G. 甲文主要运用了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  )

    H.  乙文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           (  )

    I. 甲文中,从马克·波罗的赞语到“卢沟晓月”的胜景说明了卢沟桥的优美。(  )

    J. 乙文中,从桥的造型到绿化设施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      (  )

    4.区别甲文、乙文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5.简括甲文、乙文的语言特点。

             六

    [甲]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乙]“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妖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

    ……

    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用不着白费工夫说空话了。既然普洛诃尔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弄死它算了。”

    [丙]雨村听了大怒道:“那有这等事!打死人竟白白的走了拿不下来的!”便交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家属来拷问。

    ……

    雨村便______,胡乱判断了此案,……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

    1.在丙段空白处填恰当的成语,并解释。

    2.甲、乙、丙三文都运用______手法表现出三个人物态度的前后变化。

    3.甲、乙、丙三文描写人物使用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

    4.分别概括甲、乙、丙三文中人物不同的性格。

    5.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瑟夫”既该小说的“我”,亦即主人公。

    B.  乙文所在作品中的“变色龙”即指奥楚蔑洛夫。

    C.  关于三文的文体,甲乙是短篇小说,丙所在文章是长篇小说节选。

    D. 丙文中“疾忙”做“疾”是别字,“修书”的意思是“写信”。

    6.甲文“母亲突然暴怒起来”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7.丙文“疾忙修书二封”的“疾忙”二字表现了贾雨村怎样的心理?

          七

    (甲)我们不论对于一本书,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本书才是自己的书,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乙)“疑似之谜,不可不察。”见“疑”,决不可“讳疑”。见疑不疑,主观臆测,强不知以为知,就会走到真理面前却(  ),悔恨终身。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只是“氯化碘”。后来,法国波拉德在做同样的试验时,对深褐色的液体细加研究,发现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的元素──溴。这件事对利比息的教训很深。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说:“从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1.甲文出自《______》,作者是______;给乙文加一个合适的小标题:_______。

    2.将“那”“哪”还原于文中六处横线上。

    3.在乙文括号中填入恰当的成语,并解释。

    4.甲文中“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思是________。

    5.在乙文中找出跟“想当然”的意思相同的一个词。

    6.乙文“法国波拉德在做同样的试验时”中“同样的试验”是指_____。

    7.乙文举了利比息的例子,为什么还要再举波拉德的例子。

    8.甲、乙两段文字都提到怀疑精神,但论点不同,分别指出两文的论点。

    9.在论证中,甲文以________作论据,乙文以______作论据。

           八

         甲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乙   浪花淘沙·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甲、乙两文都是词,请指出各自的词牌和题目。

    2.词分上、下两阕,请在原文上用“‖”将其各分为上、下两阕。

    3.词又叫______,结构特点是______。它是否属于诗歌?

    4.甲乙两词出于同一诗人笔下,虽然题材不同,但写法相近。从表现的内容上看,两

    词上阕都是_______;下阕都是________,而重在________。两词都采用了______的表达方式或表现方法。

    5.两词都有点睛之笔。表示甲词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表示乙词主旨的句子是

    “_____”。

    6.下列几句话中,能准确表现两词景物特色的一项是(  )

    A.甲词描写妖娆的雪景,乙词描写滂沱的雨景。

    B. 甲词描写寒冷的冬景,乙词描写浩淼的水景。

    C.甲词描写壮丽的雪景,乙词描写壮阔的海景。

    D. 以上三项都对。

      7.词中的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前提和基础,它可以是概括描写,也可以是具体描写;可以是描绘实景,也可以是虚拟想象。甲词描写雪景的三幅画面中,以“______”领起的第二幅画面具体描写了_____的实景;两词各有一幅画面是诗人想象或联想而来的,即甲词中的第_____幅画面和乙词中由“______”的句子展现出的历史画面。

      8.在写景方法的运用上,两词各具特色。甲词中有动景描写,也有静景描写,“冰封”是_____景,“雪飘”是_____景;也有以动衬静的,如“_____”的诗句即是。乙词上阕寓情于景,其中“______”的句子就是这样描写的,句中倾注了诗人______的深情。

    摘自:《试题研究》2000年第1期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