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2605.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3亿元,相当于GDP的12.7%。全市旅游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昔日煤城变成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成功转变。
一、建设绿色景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景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保护为先,坚持旅游向生态性、公益性发展,进一步规范景区建设、开发,在推进旅游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警惕建设性“破坏”和开放式“破相”。2014年,累计投资13亿元用于精品景区建设,云台山、神农山等一批旅游景区水质保护、垃圾处理、景区绿化、尾气治理项目建成投用,既实现了基础设施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统一,又提高了景区承载能力。
二、制定绿色标准。始终高度重视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将绿色设计、清洁生产、节能管理、环境管理、绿色消费等概念引入景区经营和管理中。云台山成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和全国首批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云台山景区数字化技术应用规范上升为国家标准。云台山荣获了河南省政府首届“省长质量奖”,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
三、提升绿色服务。我们始终坚持“不让一位游客在****受委屈”的旅游服务承诺,并把这种理念引伸和扩展到各个行业,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为。我市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出台了一系列旅游业规范性文件,对旅游行业各单位的服务标准均作了明确要求,将促进环保、绿色、循环、低碳理念融入其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力求硬件过硬、软件规范,努力让游客在****吃得顺心、住得舒心、行得放心、游得赏心、购得称心、玩得开心。
四、打造绿色水系。****南眺黄河,南水北调工程穿城而过,水资源丰富。我市以水循环利用为切入点,结合水体景观开发、水经济发展与管理,将生态系统保护、水系景观、防洪防涝、水资源利用等统筹考虑,规划建设了“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连通”的****城市水系。计划投资66.8亿元完成贯穿城区南北总长50公里的城市带状公园和“六纵四横”城市水网建设,解决城市地下水补源,改善区域气候和生态质量。未来,一个泛舟河上、人水相依的宜居之城,一个碧波荡漾、河清水秀的中原明珠,一个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新****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五、建设绿色通道。2014年,旅游专列包机带动战略取得新成效,常态化开行“云台山号”北京、武汉专列40列,引来旅游包机17架,运作开行了****至北京的始发列车。郑焦城际铁路进展顺利,2014年底运营后郑州至****仅25分钟车程,日均可双向运送旅客4万人,将成为国内外游客赴****旅游的一大“快速通道”、“绿色通道”。高速公路与国家干线高速公路连通,早在2007年就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全方位、立体化的旅游交通网络使****市形成了“半小时旅游交通圈”。
六、治理绿色北山。****市北临太行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建步伐随之加快,北部山区一度成为许多人眼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过度采挖带来了山体毁坏、植被破坏、大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群众对此反映强烈。2014年,我市强力实施北部山区生态治理恢复工程,私挖滥采被杜绝,非法加工被取缔,生态环境正在走上逐步恢复的轨道,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和高度评价。
七、规划绿色基地。南太行山区是我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生态屏障。2002年以来,我市连续10年开展了北山绿化工程,新增林地近2万亩,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从今年开始,我市将利用5年时间,计划到2017年在南太行浅山区建设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4公里的林业生态景观带,新增绿化面积2万亩,全力打造集“景观、生态、休闲、产业”四位一体的林业生态示范区,打造我市的绿化基地。
八、建设绿色家园。集中整治城区市容秩序,大力开展背街小巷、户外广告、环境卫生、建筑垃圾、市政设施等专项治理,市容市貌持续改善。数字城管覆盖面扩大,系统运行高效,已涵盖市区86条主次干道,对城市管理问题均能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加快城市游园绿地建设,闫河公园建成开园,普济河、群英河改造顺利推进,2014年城区新增绿地61.9万平方米,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九、创建绿色城市。山水是城市的灵气,绿色是城市的生机。我市以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为目标,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着力点,加快构建“一区两带三网多点”的林业生态网络格局,今年将完成森林资源培育16万亩,到2015年新增造林面积2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着力实现生态建设与文化旅游的良性互动,努力提高我市旅游业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